蒋耀纪念馆
思念到永远
《中国及世界插秧机的开山祖师——蒋耀先生 小传》
康毅夫、夏春华
(注:本文来自2012年5月7日《中国农机化导报》,原题目为“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记世界第一台水稻插秧机发明人蒋耀”。由蒋耀之子蒋乃群从网上下载、编辑而成。)他,是中央大学农艺学士、硕士,是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他是中国将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第一人、世界首台实用插秧机的发明人——蒋耀。

图1 原南京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中大院
2012年,蒋耀先生迎来百岁华诞。
对中国所有农机人来说,蒋耀这个名字代表着全国首台实用插秧机东风-2S,代表着《农业机械学报》创刊文《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代表着新中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远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财富。蒋耀先生是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机化所”)历史上第一个健在的百岁老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图2 2012年4月28日蒋耀百岁华诞祝寿会上,南机化所党委书记曹曙明致辞

图3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前排左四,坐者)为蒋耀(右六,站立举臂者)留影
中国及世界插秧机的开山祖师
万事开头难,原创性研究工作是难度最高、也是最辛苦的,而先生就是发明中国(也是世界的)首台实用插秧机的开山祖师,他率领的团队将农民从繁重的插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挺起腰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953年,水稻插秧机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科研项目。当时,在水稻插秧机的建造成型领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项空白。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蒋耀带领的团队经过艰苦努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水稻插秧机。
1966年初,八机部(原第八机械部)下属农场为进一步提高水稻插秧机的性能,委托南机化所牵头组织一次全国水稻插秧机歼灭战。“歼灭战的前端比试和设计工作是1966年在海南桂林洋农场进行的。”蒋老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通过田间插秧评比,评选出最为满意插秧机,然后在满意插秧机的基础上再作提高改进,最终设计出新机。后来我就被正式委任为水稻插秧机试验设计组组长。”
经过试验和评比,南-105(65)型插秧机最终被确定为基础机型,经过进一步提高改进后设计新机,新机样机由湖南耒阳插秧机厂生产制造,先后在海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进行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到1967年定型为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型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
以前的畜力插秧机是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插秧机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畜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阻力大,作业效率低。而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率先在机体设置了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在内的行走装置。就这样,中国第一台完全机动的水稻插秧机在南机化所诞生了,并迅速推广到大江南北。1970-1980年十年间,全国推广了20-30万台“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中央领导还曾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美国等10余个国家,几年前,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的样机,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浙江余姚中国农机博物馆永久保存。
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先行者
由于身体原因,先生并没有参加当天上午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我是真的想去听听,可是他们担心我的身体,没让我早来。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问题,现在有了后来人,我也还想沿着他们的研究足迹继续前行。”
蒋老先后获得过西迁后的中央大学农艺学学士、硕士学位和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我和一名美国专家一起筹建了中央大学农业工程系,那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农业工程学科,1947年在重庆招收的第一届学生,那时还只有5个人。”蒋老的思维还是那样清晰。
作为在农机农艺双领域都具有渊博学识的专家,蒋老毕生都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研究二者相融合的课题。“1937年,我从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抗战开始后,随学校从南京西迁重庆,担任作物学助教,同时兼读农机具专业研究生,后又成为农具学课程讲师。在多年的学习、研究中,我曾多次遇到过种子加工技术方面的问题,那时经常受到参考资料不全和机械技术落后的困扰。”
2001年,在参观南机化所南方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时,当时业已高龄的蒋老曾深情地说:“现在有了种子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如果能让我的身体再年轻些,我一定再做一次南机化所的研究员。”
每每谈及当今农机化事业的飞速发展、试验研究技术和设备的先进齐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蒋老都止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淡泊名利 严谨治学 虽百岁而笔耕不辍
1957年,《农业机械学报》第00期创刊文《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一)》刊登发表,这一长达28页的论文立刻在学界引起轰动,成为了我国水稻插秧机乃至整个农机化论文领域的一座丰碑,然而在学报发表时,论文组组长蒋耀的名字已经从文章作者一栏中消失了。
“论文是整个团队的研究成果,只要还能发表,能为民所用,有没有我的名字并不重要。”这只是蒋老一生淡泊名利的一个缩影,他为的只是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开拓向前。2001年,南机化所曾专门组织学者在《农业机械学报》上专文刊登启示,恢复了蒋老对《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一)》的第一著作人身份,还了他一个迟来44年的公道。
蒋老在80多岁时还曾受聘担任《中华农器图谱》编委顾问,尽管年事已高,他仍旧是热情不减当年。南机化所的同志对记者说:“蒋老对编写图谱的必要性、方法等各个方面分别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列出数十种古老农器的名称,提供查找线索,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风范。”
如今,百岁高龄的蒋老依然笔耕不辍,94岁高龄时,编著出版了《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一书。向农民朋友、农场经营者、农业职业学校师生、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专业师生,以及所有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农场和家庭多种实用设备的图样、说明和制作。“书中介绍的设备大都摘自国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企事业单位的有关科技出版物和书刊,我在书中都一一标明了注释和出处,这些设备都已经成功地被证明行之有效,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群众所接受,可以由我国农场和家庭直接采用。”蒋老说,“在生产实践中,当人们感到需要某种设备,总想在行动之前了解一下前人做过的类似研究,再结合自己的要求和条件,经过分析比较,决定合适的方案,最后才开始动手制造。《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中的内容,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

图4 蒋耀的专著
如今,蒋老已百岁高龄。可他仍然一心关注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仍然不断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人老了,可是思想没有放松,我已记不清我做了多少事,我只记得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正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树虽老了,仍要繁花怒放,把清芬播撒乾坤。
[蒋耀生平简介]
蒋耀,1913年8月9日出生,江苏省宜兴人。1951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和1942年7月先后获中央大学农艺学士和农艺硕士学位,1949年1月获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前曾任中央大学作物学助教、农具学讲师并参与筹建农业工程系。1949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主任、研究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及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退休。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注:2014年3月20日,老先生逝世,享年101岁。)
工作期间,主要参与科研项目和取得成果的有:华东畜力水田犁的研制与水田土耕翻窜垡机理的建立与应用;机动水插秧机全国联合设计与东风一2S型全国首个实用插秧机的诞生;南方水稻田间盘育秧成套技术和设备研究,该研究使南方原来高成本的室内盘育秧改进为低成本的田间盘育秧成为可能;南方灌溉用洋风车的改进,此项目使风车头的转向从人力搬动变为自动迎风转向;20世纪80年代农机化新技术情报资料研究。
工作期间撰写、发表论文有:《华东水田地区农机具调查报告》、《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国内外农业机械科技文献及其检索》、《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趋向》等三十余篇。主编及参与出版著作有《农具讲义》、《农业机具》、《80年代国内外农机化新技术》、《中国稻作学》等。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