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8周年纪念

农业机械大师蒋耀老先生与农业工程大师高良润老先生
马 光 忠  窦 征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农业机械”学科顾名思义、简明易懂,而“农业工程”学科的范围较广。主要包含为农业服务的工程,与农业本身的工程。农业机械、农场建筑、农田水利等等都是其主要的内容。德高望重的农业机械学大师蒋耀老先生与农业工程学大师高良润老先生和南京有很深的渊源,但二老的籍贯并不是南京。蒋老是江苏宜兴人,高老是江苏武进人,两人是江苏大同乡。他俩生活和工作的轨迹有许多共同点,与南京有较多的关联。他们都是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先后到美国同一个学校攻读农业工程学位,学成后都毅然回国,扎根南京。又都曾不幸被打成右派,而后得到改正。他们身处逆境时都能泰然处之,一心一意做好工作。他俩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蒋老享高寿101岁,高老享高寿100岁。他俩德高寿高,堪称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界的两位大师。
 
图1 左起:戴传秀(高老的夫人),蒋耀老先生,高良润老先生,2004年

  蒋老长住南京。高老早期也住在南京。高老工作单位迁去镇江后仍安家南京。二老因业务上是同行,两人的工作单位间又有协作,因而互有来往。有段时间还建立了院(学院)、所(研究所)、厂(工厂)的科研协作关系。高老的学生有不少来到蒋老的单位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工作。
  蒋耀老先生于1913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自小跟着家人种田。193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特地报考了设有农具课程、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于1937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蒋老随学校西迁重庆,留校任助教。1940年在《中华农学会通讯》上就开始发表有关农业机械设计的论文。1942年获母校农学硕士学位。1943年8月升讲师。1944年蒋老在中央大学《农业经济集刊》发表《我国战后农业机械化问题》论文。论文援引《大公报》1943年6月8日社评“今后我们的农业无论如何必须机械化”,申明“作者亦深具此一意见”。同时,对所谓“我们农业无机械化之可能”的悲观论调进行驳斥,“决不应说吾国不能农业机械化也”。论文进一步论述了我国实行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条件,提出对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有关建议。可见蒋老在年轻时已关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体现了蒋老对国家开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情怀与初心。蒋老矢志不移,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为己任。蒋老九十四岁高龄,在南机所建所50周年纪念日留下珍贵贺词,表达老人家的心声,与同事们共勉。

 
图2 蒋老为南机所建所50周年纪念赠的贺词

  1945年中央大学在农艺系设农具学组。教师有孙清波、蒋耀、钱继章3人。1947年农具学组改为农业机械学组。
  1947年7月蒋老获教育部留学证书,赴美国艾奥华州立大学攻读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在此期间1948年8月,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中央大学成立农业工程系,是为我国第一个大学的农业工程系。蒋老于1949年2月学成归国,在上海工作。厉任职务如下:
  1949年4月—1949年7月 善后事业委员会机械农垦管理处 专门委员
  1949年8月—1949年10月 华东农林处农业工程队 专门委员
  1949年11月-1950年5月 华东农林水利部农业工程处 专门委员
  1949年8月—1952年7月,兼任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副教授。
  1950年6月,又调任在南京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主任。从此蒋老的人生厉程开始了新的重要的一页。
  蒋老在在领导该系的农机研究工作中取得多项成果,如华东水田犁、水稻插秧机等。图3为华东农科所农具系最初研制成的雏型插秧机南100水稻插秧机。1956年全国水稻插秧机试验座谈会确定成立插秧机中心研究小组,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为主,由蒋耀、钱定华(南京工学院)、周泰初(华东农科所)、葛德尧(江苏省农业厅)四位负责,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匡良、湖南农业机械厂黄惠畴及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派员参加。工作地点设在农科所农具系,以加快进度出成果。此举对推动我国插秧机的研究起了一定作用。
图3 南100水稻插秧机
  1956年农业部以该系为基础筹建“南方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任蒋老为筹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不久后,“南方所”改称“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于1957年10月正式成立。隶属农业部,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蒋老为筹建南机所又做了大量工作。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后蒋老任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杂志主编。参与组织领导南机所科研团队开展多项科研活动取得成果并获奖。例如1966年由八机部组织,以南机所负责、多家单位参加组成机动水稻插秧机设计组,蒋老为设计组负责人,设计成功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1976年通过部级鉴定定型投产。这是我国定型的第一台机动水稻插秧机,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荣获全国科技发明三等奖。此外,1983年蒋老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沤心沥血奉献了一生。
  蒋老工作期间撰写、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与出版著作5册。其中主编的《80年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获农牧渔业部1984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蒋老于1951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2005年被评为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荣誉社员。
  蒋老于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荣获中国共产党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委员会颁发的1984年度优秀党员称号和2010-2011年度优秀党员荣誉证书。
  2013年蒋老百岁时又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发给“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及“中国农业机械50年百篇优秀论文奖”。
  蒋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仍一直关注“三农”及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年近九旬时还担任《中华农器图谱》编委顾问。96岁时还编译、出版了《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一书。
  蒋老是创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水稻插秧机发明人之一。蒋老是我们农机行业受人敬重的老前辈,见图4-1和4-2。2014年南京农机所特地为他建了塑像,供后人缅怀与瞻仰,见图5。

 
图4-1 代表与蒋老共事多年的68位南机所“老农机”送蒋老百岁锦旗
左起:马光忠 陈建国 戚积琏 黄燕珍 潘家善 周延祥 袁钊和
姚世俊 郝启伟 钱亮 窦征

 

图4-2  蒋老所在的南机所退休一支部全体党员
祝贺蒋老百岁华诞印制的专辑


图5  蒋耀塑像,2014年11月19日

  高良润老先生191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于1935年考入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1939在重庆毕业,留校任助教。后进入中央工业试验所,任设计组组长。 1944年6月中国农业专家邹秉文在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年会发表《中国需要农业工程》的演讲,提出“中国需要一批有创造力的农业工程师来改造手工或畜力农具,并制造拖拉机,以满足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平原地区的需要”,推动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帮助中国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合作,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由万国农具公司出资,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派出4名教授携带教学设备到中国,在南京帮助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各建立一个农业工程学系。并由该公司资助20名中国学生赴美攻读农业工程硕士学位。中国教育部就此进行了考试选派工作。高老由于成绩优异而被选中,于1945年赴美。
  20名留学生抵美后,10名进入了艾奥瓦州立大学,10名进入了明尼苏达大学。高老进入了后者。这批留学生们都强烈愿望把农业工程引入中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有4个研究方向,他们10个人都选了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创新研究方向。高老的学位论文题目更是《发展中国的农业机械化》。
  1948年高老学成归国。回到了他原来所在的中央大学机械系。此时中大农业工程系已经建立。厉届系主任:孙清波(1945年),崔引安(1948年代理主任),钱定华(1951年7月)。厉任教员有:汉森(E.L.Hanson美国),史东(A.A.Stone,美国),蒋耀、钱继章、余友泰、吴起亚、范乃沧、孙一源等。高老继续在农业工程系任教,并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工系兼课。1948年下半年,美国教授归国,农工系的担子大家自己来担,自己开课。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两校的工程学系为基础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在院内设农业机械系。1960年又以南京工学院的农业机械、汽车拖拉机两个专业为基础,筹建了南京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该院院址迁往江苏镇江,校名改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高老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南京工学院教授、金属工学教研室主任、农业机械教研室主任。1982年镇江农机学院改名江苏工学院。1994年又更名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又有江苏医学院及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为江苏大学。在此期间,高老又曾担任江苏工学院排灌机械研究所所长、江苏工学院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同时还兼任过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排灌机械学会和全国植保机械学会理事长、全国农业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务委员长等职。1983年当选为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委员,并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高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高级专门人才,除本科学生外,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28名。高老还担任过亚非拉国际农业机械管理和技术高级人才培训班主任。高老在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加工及农机机构和新材料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主持完成开创性科研项目12项,其中3项获国家机电部科技进步奖;出版首批大学教材12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并参与多部词典、手册、标准以及百科全书的编写。
  1987年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授予高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他为“从事高校科研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先进工作者”。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23版)》及《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11版)》。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认为高良润先生为国际计划的实施和国际友谊的增进作出了学术的、领导的和卓越的贡献,特授予他“金花鼠奖状”。
  高老与他培养的晚辈、后生们薪火相传,共同努力为江苏大学建设涵盖农业机械、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用动力、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农机先进制造等在内的“大农业工程”学科群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老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关注学校的发展,心系科教兴国的伟业,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作贡献。曽写了多篇论文对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出版业社副总编辑宋毅采访了高老,为他撰写了一本中国农业工程学家口述回忆录(传记)《我与农业工程高等教育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奠基者之一高良润教授口述回忆》,2015年出版(见图6)。高老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存在人们的心目中。
图6 《我与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书影

  蒋老、高老在工作中非常关爱他俩的同事和学生们。他俩的同事和学生们也非常敬爱二老。高老退休后住在南京。他在宁的已退休的小同事和学生们每年都要去看望他们夫妇1-2次。蒋老在深圳颐养天年。每次回宁时也会和高老及他们在宁的小同事和学生们欢聚(图7)。高老的学生蒋亦元院士来南京时,也要特意看望恩师。
图7 蒋老(92岁)、高老(87岁)、高老夫人戴传秀与他们的小同事、学生们合影,2004年6月
左起:吴振声、马光忠、冯葵贞、戚积琏、戴传秀、周延祥、高良润、蔡格、蒋耀、谢然、黄燕珍、潘家善、李伯珩、郝启伟
 

图8 高良润教授的学生蒋亦元院士来南京看望高良润老师和夫人戴传秀,祝贺高老八十二岁生日
左起:潘家善、蒋亦元(曾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戴传秀、高良润(曾任江苏工学院副院长、江苏大学教授、博导)、马光忠,1999年5月13日

参考资料
[1] 蒋乃群.蒋耀1913—2014,蒋耀纪念馆[G],
http://www.xn--h7t969dk3a5yjnx5a.cn
[2]蒋乃群.我国农业非机械化不可--蒋耀逝世八周年纪念之三[G],220809
[3]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机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庆80周年纪念,1934-2014[G],2014
[4]李箐玉.全国水稻插秧机试验座谈会总结,载于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编水田农具工作参考资料[G],1957年4月
[5]孟霭珍.水稻插秧机,载于邱梅贞、李金生编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M],1993
[6]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发展史(1952—2012)[P]
[7] 袁寿其.序言,载于宋毅撰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奠基者之一高良润教授回忆录 ---- 我与农业工程高等教育[M],2015
[8]高俊.蒋耀简历[G],2022年8月
[9] 南京农机化所退休一支部.支部生活[J],2012年第1期(总第15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蒋耀纪念馆
URL:
www.蒋耀纪念馆.cn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