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耀纪念馆
逝世十周年纪念
1956年蒋耀老先生参加了两个重要会议
马 光 忠 窦 征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马 光 忠 窦 征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956年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召开了两个会议。一个是全国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一个是全国水稻插秧机试验座谈会。两个会议都是由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局长李箐玉主持。
全国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于3月份在杭州举行。蒋老时为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主任,带黄光新和马光忠同去参加。当年华东农科所属农业部。其农具系于1957年扩建为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现属农业农村部。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国家对新式农具的推广很重视。例如1956年计划生产双轮双(单)铧犁350万部,推广270万部。其中南方各省(水田地区)推广124.3万部,数量很大,当作一项极大的政治和经济工作来做。但双轮双铧犁原是旱地用农具,下水田有困难。必须加以改装,才能适应在水田里使用。因此改装双轮双铧犁下水田的试验研究成了当时一个很紧迫而且很热门的任务。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改装双轮铧犁下水田及改良水田犁的经验和体会,以促进相关农具的推广。
这次到会人员有农业部及相关省的农业厅、工业厅及其下属单位共20多单位100多人,有专家、教授、工程师及试验工作人员,于2月23日开会。自2月24日至3月3日,在浙江的金华、温州和嘉兴进行田间试验。3月7日至12日在杭州座谈,并听取李局长、浙江省农业厅张俊升副厅长、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本忠副所长和浙江农学院沈学年教授等人的报告,然后互相交流,最后由李局长总结。

图1 全国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代表合影
许多代表介绍并提供了改装双轮双铧犁下水田的试验报告。蒋老在会上也提供了3份资料,都被汇编入农机总局编的《水田农具工作参考资料》。它们是:
1、蒋耀《双轮双铧犁耕水田和改良水田犁的试验和体会》;
2、蒋耀 孔德山 马光忠《双轮双铧犁附装稻根铲的研究》,该机用于杀灭冬季田间稻根里隐藏的越冬螟虫;

图2 双轮双铧犁附装稻根铲

图3 双轮双铧犁附装心土铲
山东省也设计试制了安装在双铧犁上的心土铲,如图4。

图4 山东省设计的安装在双铧犁上的心土铲

图5 南100水稻插秧机
水稻插秧是一种极为劳累的农活。农民从早到晚弓着身子站在水里,一蔸一蔸地用手插。饱受日晒雨淋和手疼腰酸的痛苦。并且插秧季节劳力紧张。农民迫切要求能用机械插秧。
会议收到畜力水稻插秧机试制成品3种,设计图纸12种,设计模型12种。在华东农科所、华中农科所、湖南农业机械厂三种水稻插秧机的田间试验中,送秧、分秧、插秧等基本动作都能实现。会议认为插秧机的试验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收入会议资料《水田农具工作参考资料》有:华东农科所蒋耀《华东插秧机研究经过》;华中农科所匡良《华中水稻插秧机试验研究工作初步报告》;华东农科所食用作物系副主任周泰初《从水稻栽培谈水稻插秧机》;江苏省农业厅工程师陶鼎来、山东省农业厅工程师徐明光《关于我国南方水田地区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商榷》;华东农科所蒋耀《对南方水稻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最近一、二年内分工的初步意见》等。
通过华东农科所、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机械厂三种插秧机进行田间试验,看出机具虽然可以初步运作,送秧、分秧、插秧动作都能实现,但还存在一些缺点或问题。例如漂秧、漏秧、伤秧、分秧不匀、插秧深浅不一,有的机身笨重、操作不便等等。会议决定今后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在南京成立插秧机中心研究小组,以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为基地组建南京中心研究小组,由蒋耀(华东农科所农具系主任)、钱定华(南京工学院教授)、周泰初(华东农科所食作系副主任)、葛德尧(江苏省农业厅)四位负责,华中农科所匡良、湖南农业机械厂黄惠畴及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人员参加。会议鼓励各地农具试验研究机构和工人、农民及插秧机研究爱好者继续研究。会议提出,对有成功希望的可予经费帮助;有关技术问题可与南京中心研究小组密切联系,及时交流;南京中心研究小组也应当主动与各地农具试验研究机构和工人、农民及插秧机研究爱好者建立联系,给予技术上的帮助。
会后不久,插秧机中心研究小组就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开展了工作。研究小组成员每周定时间在农具系开会研究。
会议结束时,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李箐玉局长还对水稻插秧机的试验研究问题及南方水田地区的农业机械化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这次会议对我国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工作,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转载两段文献资料,以反映我国水稻插秧机诞生初期时的研究情况。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1991年出版),其中有一段关于水稻插秧机起源的描述。“插秧劳动强度大,功效低,时间性很强。因此,实现插秧机械化是水稻产区农民的殷切愿望。人工插秧,操作很简单,但换用机器来完成,则是一大难题。世界有些国家,曾潜心研究数十年未获成功。一九四七年,中国当时的农机学会曽在重庆公开招标,征求插秧机设计,但无一应征者。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一九五三年开始研究插清水秧的插秧机(从秧田拔取秧苗,将根泥洗净后插入本田)。至一九五六年,他们从中国古代插秧工具‘蒔扶’受到启发,摸索出纵分直插的分秧原理,使机械分秧获得成功。这是世界插秧机技术的重大突破。”
孟蔼诊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1993年出版)中也有关于水稻插秧机起源的描述。
“1947年国内有人设计了脚踏三轮车(带叶片)拖挂的插秧机具,并写成论文,得到当时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征文悬赏,但没有能付诸实践。
我国有组织地研究水稻插秧机,开始于1953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在这以前,国外有意大利、日本、菲律宾等研究过水稻插秧机,但因结构复杂、作业质量等问题,均未能付诸实践,更没有在生产上应用。”
又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于1956年2月设计成单行铁木结构的雏型插秧机,定名为南100水稻插秧机(笔者:参见前面图5),与此同时,武汉(笔者:华中农科所)也解决了分秧机构,并设计出直插式的插秧机。以后在南100水稻插秧机基础上,研制出畜力牵引双轮传动的梳齿分秧滚动式插秧机(4行),称南101水稻插秧机(笔者:参见图6)。1956年4月在武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水稻插秧机会议。为了加速插秧机的研究进度,确定在南京成立水稻插秧机中心研究组,参加单位为华东农科所农具系、南京农机化学校、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湖南农机厂。”

图6 南101水稻插秧机
目前,水稻机械化插秧事业仍在不断发展。
蒋耀老当时正是华东农科所的农具系主任,插秧机研究课题的主持人,在课题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1] 李箐玉.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总结,载于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编
水田农具工作参考资料[G],1957年4月
[2] 李箐玉.全国水稻插秧机试验座谈会总结,载于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总局编水田农具工作参考资料[G],1957年4月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