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耀纪念馆
逝世十周年纪念
我国农业非机械化不可 ---- 蒋耀逝世八周年纪念之三
蒋乃群
今年是2022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
今年七月,南京农业大学高俊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马光忠、窦征三位老师将父亲早年发表的多篇科技论文,以及有关资料、照片等,转发给我学习并保存,其中包括《我国战后农业机械化问题》、《水稻插秧机》等。
父亲的论文《我国战后农业机械化问题》发表于1944年,刊登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业经济集刊》上,论文的首页见图一(图中红线为笔者所加,下同)。当时抗战即将胜利,父亲31岁,我才两岁,全家住在重庆沙坪坝。
论文援引《大公报》1943年6月8日社评:“......今后我们的农业无论如何必须机械化”。在强调“作者亦深具此一意见”的同时,父亲对所谓“我们农业无机械化之可能”的悲观论调进行驳斥:“决不应说吾(我)国不能农业机械化也”。

图一 论文《我国战后农业机械化问题》首页,1944年
论文指出,我国需要农业机械化是毫无问题(疑问)的,其内容包括:
1.使用机械,特别是拖拉机(tuolaji,当时叫拽引机zhuaiyinji)和联合收割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2.配合棉纺、面粉、制糖工业等,实现棉花、小麦、甘蔗等农产品的专业化大量生产。从农工配合、发展工商,到振兴国际贸易、增加国民收入;
3.改革农业体制。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合作农场。培养农民具有新时代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农民的组织和团结能力等。
论文强调:农业机械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无条件可以成功的。
针对当时国民政府腐败、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在阐述了在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和做法以后,父亲在论文中再次强调: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于是就有了1950年我们全家来到南京东郊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前中央农业实验所)。父亲到农具系以后,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其中有柯伯伯(柯杰)、钱伯伯(钱浩声)、倪叔叔(倪己维)等,从零开始了水稻插秧机的设计研究。
农具系分布在一个独立的小山坡上,包括办公室、农机展厅和试制工厂,周围都是农田。现在我还记得:农机展厅里永远充满着浓浓的机油味,美国制造的农机满满当当,都是大红色、非常醒目。试制工厂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机器,让年少的我感到无比的有趣和新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办公室的大木窗:它不是左右推开的,是那种向上托起滑动打开、向下滑动关闭的款式。后来才知道,那是美国的室内设计。
1953年,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正式列为国家科研项目。父亲的论文《水稻插秧机》发表于1956年,刊登在《农业科学通讯》上,论文的首页见图二。当年父亲43岁,我14岁,全家住在南京东郊钟灵街。

图二 论文《水稻插秧机》首页,1956年
论文《水稻插秧机》开篇就说,人工插秧是一种极为劳累的体力劳动。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插秧,是人们在很久以前就梦想着的事了。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农民对插秧机更有迫切的需要。
论文《水稻插秧机》展示了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畜力六行插秧机田间试验的实景,见图三。

图三 畜力六行插秧机正在进行田间试验
论文中,父亲手绘的分秧手抓取秧苗示意图见图四。图四中,那个阿拉伯数字2我非常熟悉,因为那是父亲习惯的书写方式,永远不曾改变。

图四 分秧手抓取秧苗示意图:1.分秧爪,2.插秧杆
1956年3月,父亲代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出席农业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见图五。

图五 蒋耀(一排左十)出席全国水田农具工作座谈会,1956年
图五中,父亲志气高昂,迎来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时刻。这是因为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南100水稻插秧机(图六),已经通过试验、初获成功。

图六 南100水稻插秧机
1959年4月,毛泽东在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所写的党内通信中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指示,为新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
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内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3年2月8日至3月3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父亲和其他代表一起来到北京中南海,接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聂荣臻、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见图七。

图七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代表,1963年
这是父亲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时刻。父亲能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到北京中南海见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光明。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见图八。

图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第一版
父亲人生的第三个高峰时刻发生在1983年1月。因为在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工作上有所贡献,父亲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编号:第000456号。
出于无法言说的苦衷,父亲藏起奖章和证书,对我长期隐瞒了他的获奖。他未曾想到:就在他获奖两个月以后,南京汽车制造厂党委就通知我接任仪表分厂厂长。一年后,党委又推荐我参加考试,公费就读香港中文大学市场系(Marketing Dept.),师从系主任、教授闽建蜀博士。今天,我已解开自己的人生谜团。但是,却无法告慰已经离去的父亲,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2012年,父亲迎来了人生的第四个高峰时刻。2012年4月28日,蒋耀百岁华诞祝寿会暨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见图九。

图九 蒋耀百岁华诞祝寿会与会领导与嘉宾合影,2012年,深圳
一排:曹曙明(左一)、汪懋华(左七)、蒋耀(左八)、薛亮(左九)、易中懿(右一)
二排:胡志超(右二)、蒋乃群(右一)、蒋西群(右十一)
末排:陈巧敏(左一)、夏春华(左七)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领导主持论坛,为父亲举办生日宴会。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领导给父亲发来贺信、送来花篮。父亲就水稻种殖机械化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见图十。

图十 百岁老人关注水稻种植机械化,
2012年4月28日,深圳
2015年11月,一台崭新的水稻插秧机出现在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即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上,蒋乃群坐上驾驶位,见图十一。
送展单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展会地址:中国深圳会展中心。

图十一 深圳高交会上展出的水稻插秧机,2015年
水稻插秧机在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亮相的高峰时刻,属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全体领导、科研人员和员工,也是对父亲逝世一周年最隆重的纪念!
参 考 文 献
[1] 蒋耀.我国战后农业机械化问题 [J].国立中央大学农业经济集刊,1944,(第2 期):80-85.
[2] 蒋耀.水稻挿秧机 [J].农业科学通讯,1956,(第11期):650-652.
[3]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4] 邱梅贞,李金生.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5] 李萌萌.毛泽东与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www.cpcnews.cn,2020年9月25日
[6]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64570/4427294.html
[7]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退休一支部.[J].支部生活,2012,(第1期)
(第五稿,2022年8月21日)
上一篇: 农机、农艺相融合-蒋耀逝世八周年纪念之二
友情链接
